小巷深处,垃圾转运站变得干净整洁;公厕里,适老适幼的贴心细节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居民小区中,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微改造”提升投放体验感……今年以来,围绕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六合区用一系列精细化“小手术”,推动民生“大改善”。
设施“微改换新”,守护群众“安居梦”。六合区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设施的升级改造,用心化解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以优化居民投放体验为着力点,在幸福家园、幸福城、鹭岛南苑3个居民小区共10处收集亭房试点开展“微改造”,通过降低投口高度、更新标识、增设可灵活切换其他垃圾或厨余垃圾的投口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分类设施的实用性与便捷性。针对汪家巷垃圾收集站设备陈旧、转运效率不高等问题,更换收集站压缩设备,配备智能喷淋除臭系统,日转运能力由30吨提升至50吨,异味、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泊位“优化供给”,缓解出行“停车难”。主城老旧小区“停车难”一直是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六合区坚持精准施策、挖潜增效,建成并投入使用朝天街停车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小区居民的停车难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依托前期深入调研并将其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重点任务,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提升服务效能。停车场正式投用后,同步优化周边道路停车管理,取消临时泊位,逐步实现“还路于民”,在满足停车需求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区域交通微循环。此外,持续挖掘整合各类停车资源,加强公共停车场备案管理,近年来通过新建、共享新增泊位5000余个,切实以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温度”。
照明“提质增效”,守好夜间“平安灯”。针对城区部分道路照明设施老化问题,六合区有序推进路灯节能改造,今年已完成八百河沿岸、教育南路、棠城东路等重点路段路灯升级改造,新增高强度灯杆,同步开展约1900公里地下管线排查消险,从源头上消除照明盲区,守护市民“脚下安全”。治理工作不仅覆盖主次干道,更向桥下空间等公共“暗区”延伸。六合区建立健全“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保障问题处置“不拖延、不打折”。以仕金桥桥下空间升级提升为契机,围绕桥体结构、运动场景、居民活动时段等实际情况,统筹亮度与节能进行线路改造,优化灯光开启时段,从“按时亮”到“按需亮”,让桥下空间转变为安全明亮的社区活力节点。
“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六合城管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