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分类进万家 追逐新时尚 > 相关资讯 >


他们,“十八般武艺”推动垃圾分类

发表时间:2024-11-01 09:15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垃圾分类工作亦是如此。在南京,很多社区书记都有一个“特殊身份”——垃圾分类志愿者。如何推动垃圾分类不断提质增效?他们倾听民声、了解民情,用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办好老百姓在垃圾分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在南京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四周年之际,记者走近这一群人——

让“杠精”变“铁杆”

引领分类新时尚

在今年925日举行的2024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说总决赛现场,垃圾分类志愿者、建邺区文体路社区书记蔡瑛瑛以“‘杠精’变‘铁杆’,引领分类新时尚”为题的演讲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体会到推动垃圾分类落细落实的种种艰辛。

据蔡瑛瑛介绍,曾经,文体西村13幢南侧的垃圾收集点投递口被居民用胶带全部封了起来,这名居民当时还自己报了警。当天,当她冒着雨赶到现场时,这名被小区其他居民称为“杠精”的居民对她是一阵“讨伐”,“你看,很多人习惯很不好,垃圾就扔在了收集点外面,太脏太臭了;我来扔个垃圾,这里的路牙差点让我滑倒;垃圾清运师傅每天凌晨四五时就来了,哐啷哐啷,还让不让人睡觉了……”蔡瑛瑛说,这位居民的嗓门大、性子急、话难听,让她的心火一下就烧到了脑门。但回到社区,她平静细想后觉得,这名居民的诉求非常有道理。“这些问题不解决,垃圾分类工作就搞不好。”于是,蔡瑛瑛和同事们行动起来——

为杜绝居民乱扔垃圾,蔡瑛瑛督促指导员日常提醒居民准确投放;组织党员常态化参与各种分类宣传活动,召开交流会,为提高分类质效出点子、想办法,营造文明分类的浓厚氛围。大约3周后,这个收集点再也没有出现乱丢的现象。同时,她跟垃圾清运师傅沟通,将清运时间从凌晨四五时改成了早上6时多,让居民在清晨也能做个好梦。她还带上网格员、物业实地勘查、入户走访、召开居民议事会,邀请这名“杠精”一起讨论改造方案。“当晚他就从微信发来省级示范达标小区利民村收集点的照片,告诉我如果建成这样的收集点就一定支持我。在‘亭改房’升级改造中,这名‘杠精’还用他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到改造方案中。”蔡瑛瑛说,看到改造后的收集点,“杠精”连声称赞,表示以后要做垃圾分类的“支持者”。

最近,这名爱杠的居民又对蔡瑛瑛提出了一个好建议,用家用型洗车神器——高压洗车水枪,代替柴油清洗机来清洗垃圾桶和收集点,可有效减少噪声。经过验证,社区采纳了他的建议。“社区的‘杠精’不止他一个,但‘杠精’不可怕,认真会更有力。把‘杠精’变‘铁杆’,引领分类新时尚,家园才更美。”蔡瑛瑛表示。

惠民服务应有尽有

激励居民从“不想分”到“我要分”

本来一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却要耗费数分钟。”这是孝陵卫街道小卫街社区居民曾经对垃圾分类的不解。转变观念,让居民愿意分,垃圾分类志愿者、小卫街社区书记张晔积极整合辖区内单位资源,不仅为辖区内7个小区的居民提供折扣、优惠、便民等多项惠民服务;还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张晔介绍,社区与慈善超市等单位合作,为垃圾分类优秀住户发放2—5元抵扣券,提升居民分类积极性的同时,为单位带来入店流量;在与餐饮单位合作后,为垃圾分类参与住户提供8—9折的折扣券。结合社区安全工作,餐饮单位还需接受居民不定时考察,这一合作不仅为居民带来了食品、居住安全的保障,同时也节省了居民餐饮支出。在与磨刀、理发、修伞等基础便民服务能人达成合作协议后,垃圾分类参与居民就可享受3元低偿服务或免费积分兑换服务,相较于市场价格低了一大截。

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小卫街社区还充分落实党员报到机制,吸收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组建小卫街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让他们在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桶边督导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积极发挥好“三股力量”。其一,发挥青少年的力量,通过举办青少年寒暑期实践垃圾分类公益助学活动,实现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中小学的孩子抓起,让垃圾分类形成意识、成为共识、养成习惯;其二,发挥居民群众的力量,鼓励居民当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员”“监督员”“管理员”,通过积分发放、荣誉证书、团队建设等方式进行激励,不断提升居民自治意识;其三,落实物业主体责任,将垃圾分类绩效作为项目经理考核指标,社区以物业奖补机制为切入口,做好月度考核,进一步激发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主动性,有效督促物业履职尽责。

多措并举

不断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1026日,是玄武门街道廖家巷社区的居民志愿服务日,在进行便民服务时,垃圾分类的氛围感同步拉满,融合垃圾分类的各种小游戏吸引居民踊跃参加,“每月26日,都是社区居民志愿服务日,无论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垃圾分类必不可少。”廖家巷社区书记、垃圾分类志愿者戴喜琳认为,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培养居民的分类意识,为此,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入户宣传、专题宣讲、做游戏……

除了志愿服务日,每逢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廖家巷社区在举办节日活动时,都会进行垃圾分类宣讲。宣讲不仅仅在小区,还会走进辖区内的校园,让孩子们了解分类、参与分类,“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让戴喜琳颇以为傲的是,廖家巷社区的12个小区内的大部分居民都养成了非常好的分类习惯。“对于少量垃圾分类不准确的情况,会请物业安排指导员在垃圾收运车到来之前进行二次分类。”

分类收集点的设施完好、环境整洁等都影响着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为打造好垃圾分类的硬件条件,廖家巷社区不仅组建由楼栋长、社区网格员、党员骨干和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宣传引导队伍,还成立了“一家亲”志愿服务队,当服务队发现有诸如宣传不够、保洁不到位、设备有损坏但未及时报修等情况时,就会将物业、居民、社区骨干等聚到一起召开议事会,在最短时间内商讨出解决方案。

调动各方积极性

惊喜”不时从天而降

走进建邺区兴隆街道苍山路社区静思苑小区,环境宜人,垃圾分类房内外干干净净,不时能看到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在巡查、督导,格外“走心”的分类也让该小区早早进入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阵营。

苍山路社区共有7个小区,如静思苑小区一样摘得“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已有3个。垃圾分类志愿者、苍山路社区党委书记汤英霞介绍,垃圾分类取得不错效果得益于“物业公司配合、居民参与度高、党员示范好”,而社区为了充分调动好各方积极性,除了做好各方工作,还经常从有限的经费中列支垃圾分类专项经费,或和辖区内共建单位共同谋划各项活动和宣传,创造各种从天而降的“惊喜”来调动各方积极性,例如,在今年夏天的“净桶”行动中,听雨苑小区的分类桶清洗得非常到位,社区通过一笔专项经费买了8个大垃圾桶奖励给物业;前不久,一家共建单位捐赠大米等物品,社区通过入户检查,将大米发放给垃圾分类确实到位的家庭……“奖励虽小,但意义颇大,不仅调动了分类积极性,更让居民、物业意识到社区、街道等各方一直在关注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汤英霞表示。

3支志愿队伍“各司其职”

分类正确率达90%

相较于苍山路社区,六合区雄州街道桥西社区的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小区数量要庞大得多。截至目前,13个小区中已有11个被评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其中,龙津A区为江苏省第一批垃圾分类红榜小区,华城名府紧随其后也获评“省级垃圾分类红榜小区”,同时,华城名府还是我市首批“绿叶小区”。“辖区内约有9000户居民,累计建成33个垃圾分类收集点,与刚实施时相比,垃圾分类情况得到显著提升,分类准确率达到90%。”垃圾分类志愿者、桥西社区副书记刘梦介绍,为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社区以社区党员干部为基础,招募培训了50多名志愿者骨干,组建了3支志愿者队伍,即:“红马甲”社区网格志愿服务队、“红色”党员志愿服务队、“凡星”居民志愿服务队,其中,“红马甲”网格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扫楼入户,紧密联系年轻群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红色”志愿服务队深入小区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品,唤醒辖区内老年群体垃圾分类意识;“凡星”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进小区活动,推动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刘梦坦言,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各小区也面临“易回潮”的尴尬,“反复回潮的根本在于源头问题没有解决好,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分类知识匮乏;同时,指导员督导不力,引导方式不够合理等。”他表示,要解决尴尬难题,首先要做好宣传引导,为此,社区组织在小区内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页,不断提高居民意识;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将垃圾分类标准印制成宣传海报,张贴在垃圾分类箱旁边,让小区居民能够随时进行对照。另外,持续加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培训,保障引导员专业能力到位。社区每月还会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汇报会,针对近期产生的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方法。

探索“村民自治”

用“辛苦指数”换居民“幸福指数”

从‘要他分’到‘主动分’,从‘现场分’到‘在家分好再拿下楼’,从‘保洁员二次四分’到‘自己主动把垃圾分好投到每户分类桶里’,村民们的每一步‘改变’,不仅让保洁员们的工作量越来越轻,社区的环境也是越来越好。”六合区程桥街道桂花村党总支书记潘婷介绍,桂花村有1100户、4050名村民,实施垃圾分类后,村里每年的其他垃圾产生量约为350吨,减量率达17%

为让村民养成分类习惯,桂花村探索“党建+服务+自治”管理模式,广泛发动居民参与。据介绍,桂花村成立了村书记任组长、村民代表为组员的村民自治领导小组,聘用17名村组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等承担垃圾分类保洁收集员一职。保洁队伍覆盖全村33个村组,确保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此外,村里设立了“村民议事厅”,每月组织村民代表对保洁员工作履职履责情况进行评价,并探讨当月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村民“变被动为主动”“变旁观为监管”。每月,桂花村还会评选“垃圾分类示范户”,授予流动红旗,并发放本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

我们要做到村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用‘辛苦指数’换来居民群众‘幸福指数’。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村民自治,扩大自治平台,提升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质量,共同创造幸福生活。”潘婷说。

巧用“光荣榜+积分制”

激发分类“大能量”

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创新宣传方式,解决村民分类意识不强等问题。这是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村书记诸新良带领村庄破题垃圾分类的“密钥”。

诸新良介绍,一方面,村里建立了分类“光荣榜”激励机制,每周公示分类较好和较差的农户,既掌握农户分类情况,又激励农户相互比拼、主动参与分类。另一方面,双游村积极通过积分奖励“兑出”村民分类好习惯。村里聘请2名退休妇女主任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每日上门督导农户分类,对近3日分类较好的农户发放积分卡。村民累积积分,可到垃圾分类“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此外,双游村还建立党员包户联系机制,每名党员联系十户农户,定期指导、监督垃圾分类工作,以此作为党员“评先评优”等考核指标,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垃圾分类已成为绝大多数村民生活的自觉行为,双游村的垃圾分类收集率达95%以上。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