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争优除差
“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垃圾分类工作还存不足,且面临不少问题。包括:一些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管理薄弱,桶边督导虚化弱化,混投回潮反复,居民体验感和舒适度较差;一些区域分类收运力量不足,作业过程不规范;厨余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水平不高等等;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处在不平衡、不充分、有反复的‘拉锯’阶段。”11月1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在《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2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近年来,南京对于分类差的小区、单位等通过“争优除差”行动实现“旧貌换新颜”,用数十次的协调沟通让曾经落不了地的收集点落了地。来自市城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在创建完成2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以加强示范带动的同时,“除差”了530个垃圾分类差类小区,多措并举,不断破解群众关心的设施不足、管理薄弱等急难愁盼问题。“接下来还将深入开展争优除差,打造示范、破解难题,抓两头带中间,提升群众垃圾分类体验感和舒适度。”上述负责人表示。
优化收运时间、频次
让垃圾在小区少停留
玄武区红庙小区共有10幢建筑,入住了644户居民,小区临街一排门面房集聚了30多家商户。此前因临街商户和居民分类意识不强,混投比较严重;同时,小区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商户和居民投放需求,出现了垃圾漫溢,在南京垃圾分类等级评定中,被评为C级小区。
除差争优,近一年来,街道、物业齐想办法。针对垃圾分类亭前摆放垃圾桶的不规范现象,街道垃分办要求小区物业在小区内挖掘合适地点,设置备桶区摆放垃圾桶,并要求督导员及时更换。物业积极联系收运单位优化收运车辆在小区内的路线,实现垃圾闭环收运。同时,结合不同季节居民投放垃圾的时间特点和投放量大小,优化收运时间和频次,通过一系列办法减少垃圾在小区中的积存时间。
针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的问题,街道垃分办联合小区物业、社区网格员等,以小区微信群、公示栏、休闲广场为宣传阵地,以发布宣传视频、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张贴垃圾分类宣传画等方式,增强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知识的了解。“如今,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对小区环境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步入了有序、稳定发展的快车道。”街道垃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级联动
“争优除差”快速见效
因现场环境脏乱差等原因,玄武区环科所小区被评为C级小区。作为玄武湖街道除差的第一批小区,街道、社区、物业等三级联动,在小区内探索了一系列办法——
为了强化物业公司作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意识,承担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小区常态化管理,玄武湖街道垃分办联合蒋王庙社区卫生主任、执法中队副队长约谈环科所物业负责人,深入环科所小区开展指导工作,结合小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分类设施、宣传公示、日常管理等方面逐一分析精准指导,同时联系厂家,全力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在小区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如悬挂宣传横幅、亭房旁小喇叭循环播放宣传语、入户发放宣传册和一封信,不断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做到应分尽分,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定期对指导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考核垃圾分类的质量,从而提高垃圾准确投放率;对垃圾桶有损坏或脏臭的垃圾桶,要求及时更换和清洗等等。
街道还联合社区、物业、指导员及执法中队,形成物业自查、执法中队日查、社区抽查的多重长效检查机制,并根据检查问题及时整改,举一反三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发挥物业和指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保持现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一系列举措,让小区整体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和提升,垃圾分类亭房及周边环境卫生更加干净整洁,垃圾混投现象减少,投放准确率提高,零散桶由刚开始的3个变成0个。”街道垃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30余次协调,收集点成功落了地
秦淮区天阙苑小区(中航金城1号小区)规划建设时并未预留垃圾分类收集点,南京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收集点落地面临重重难题。由于无法撤桶并点,该小区在南京上一年度针对全市5484个小区的分类评级中,被评为C级小区。全市启动争优除差后,瑞金路街道、社区、物业一起联动,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开展座谈会、协调会30余次,考察垃圾分类房的合理选址等,最终让两个配备空调、洗手台、烘干机等设备的收集点落了地。
如今,无论何时走进收集点,都闻不到丝毫异味,大大提高了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度。物业每天安排督导员进行分类指导,让各类垃圾各归其位。同时,在党建引领下,街道、社区、基层党员、志愿工作者以身作则,并积极宣传,不断引导居民从“想做”到“会做”,再到“坚持做”“下意识做”。“小区摘掉C级帽子后,正努力跻身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行列。”物业相关人士介绍。
建邺区兴隆街道清竹园小区也因“垃圾房”迟迟落不了地而被评为C级小区。兴隆街道垃分办工作人员蒋超介绍,南京启动“撤桶并点”后,该小区曾在四、五处地方摆放着一排敞口式老旧垃圾桶,异味大,环境脏乱。为此,街道组织社区、物业、居民代表、施工单位等开了很多次专题议事会,结合居民建议,集思广益研究、商讨后根据居民户数、垃圾投放量,最终在小区两个大门外分别建了1个垃圾房,两个垃圾亭。收集点建好后,小区原来摆放的垃圾桶全部撤走,环境变得整洁美观。
物业办、垃分办“齐头并进”
督导效率大提升
入住1047户的秦淮区春光里小区在南京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建设了3个收集点,但是分类之初,部分居民不配合,垃圾到处乱扔,在小区中心广场的收集点前的空地上,时常有一堆未分类的垃圾。
为“争优除差”,街道物业办与垃分办“齐头并进”,“以前两个办公室各干各的工作,但为解决好小区垃圾分类这件事,在督导、巡查中我们‘合二为一’,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了。”秦淮区红花街道垃分办相关人士介绍,小区物业所有工作人员被分摊至各点位与垃圾分类督导员一同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主动分类,对乱扔垃圾的居民上门重点指导,并安排专人进行桶边督导,以减少收集点的乱丢、混投。同时,街道还联合社区、物业,通过协商评估,增加垃圾漫溢频率较高点位的收运频次,由此杜绝垃圾漫溢,有效提升了收集点位的环境。
据悉,目前,春光里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提升到90%以上,满意率也超过了90%。
“精准除差”,分类效果进步显著
鼓楼区幕府山街道406部队宿舍小区建成于1981年,4栋建筑入住了160户居民。“小区去年4月建成垃圾收集点,起初收集点没有洗手设施,居民嫌洗手不便,参与积极性不高,垃圾混投现象严重。在测评时,小区被评为C级。”幕府山街道垃分办工作人员黄玉琴介绍,近一年来,街道多措并举对该小区展开“精准除差”。一方面,及时对收集点进行微改造,加装简易洗手设施。另一方面,成立除差小组,由街道垃分办、执法中队、社区、物业、居民代表等10多名成员组成,大家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指导分类。小区同时利用小喇叭在收集点循环播放分类内容,让垃圾分类意识“入脑入心”。此外,小区每月评选分类“红灰榜”,对分类好的家庭发放小礼品,对不分类的居民,执法中队上门劝诫。
通过“精准除差”,小区垃圾分类质量显著提升,居民准确投放率从60%左右提高到了95%以上。
“亭”改“房”,环境大变样
建邺区双闸街道五矿崇文金城B区有4幢楼,共516户居民。南京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后,该小区按200—300户设一个垃圾亭的要求,设置了两个垃圾亭。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靠近小区11、12两幢楼附近的垃圾亭因垃圾投放量大,经常出现垃圾桶漫溢和垃圾散落情况,影响小区环境,居民很有意见。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基础上,街道协调亭房建设公司,于今年4月将此处垃圾亭换成了垃圾房,可承载过去两倍的垃圾量。同时,街道协调物业公司加大垃圾清运频次,其他垃圾一天清运两次,厨余垃圾日产日清。“投放垃圾方便了,亭房周边卫生和小区整体环境都提升了,居民分类积极性大大提高,如今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该小区也顺利由分类C级晋级为B级。”双闸街道垃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依云和府小区亦是如此,最初将垃圾收集点设在小区正中间的凉亭处,但因小区居住人数众多,凉亭又为半开放式结构,受垃圾投放量大、垃圾投放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收集点环境卫生状况糟糕、异味严重,在小区垃圾分类评级中评级为C级。最终经小区居民投票选址,物业积极配合,将凉亭拆除,建成了垃圾分类环保屋。环保屋空间宽敞,满足投放需求的同时,还配备了灭蚊灯、香薰等除臭设备,由专人负责对环保屋进行日常管理,现场环境干净整洁,在新一轮“争优除差”的晋级中受到各方肯定。
多方合力出良方
分类乱象不乱了
鼓楼区华侨路50、54号小区是老旧小区,每天垃圾产生量大,但垃圾收集点起初只有3个“其他垃圾”投放口。“清运人员收运垃圾时发现总有满溢、散落现象,居民也常常反映这个问题。”华侨路街道垃分办工作人员高芳芳介绍。
怎么办?今年5月中旬,街道垃分办工作人员、社区书记、居民代表等14人开展群众评议,共谋治理方案,在广泛了解居民需求后,决定增设2个“其他垃圾”投放口,缓解投放压力。8月完成投放口增设后,街道垃分办协调各方力量参与管理,实行“街道督查、社区巡查、物业自查”共管机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检查小组微信群,及时处理。各方合力下,小区分类质量和环境品质不断提升。该小区日清运其他垃圾近1吨;厨余垃圾日清运量近300公斤。
由于小区内部空间小,收集点建于院墙之外的麻家巷,导致出现沿街店家偷倒餐厨废弃物情况。“除差”过程中,华侨路城管执法中队队长周波通过调取周边监控、走访居民等,取证锁定了一家餐饮商铺,按规定对其予以教育和处罚,从根本上保证了小区垃圾亭的整洁有序。
收集点“升级”
提高居民满意度
浦口区通宇林景雅园小区在分类之初建成了4个收集点(一类3座、二类1座),因二类收集点因裸露在户外,产生异味和蚊蝇,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一方面,选址另建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争优除差”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怎么办?经过多轮入户调查和研究论证后最终决定:在原址将二类收集点升级为一类收集点。升级后的收集点配备了洗手池、除臭器、灭蝇灯等卫生设备,使周边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得到了小区百姓的一致好评。
栖霞区中国水泥厂社区的居民住宅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分类之初,共设置了9个简易垃圾收集亭。经龙潭街道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管及社区居民代表集中评议后,将简易收集亭全部改造升级成“3房3亭”共计6个垃圾收集点。改造之后的智能垃圾亭房不仅提升了小区的周边环境,也为垃圾分类指导员改善了工作环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也是连连称赞。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