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亮出半年“成绩单”
写在前面
2020年11月1日,南京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半年已过,南京究竟分得怎么样?
来自市城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7852个,在建489个,建成投运收集点的小区比例达到83%。4295个小区完成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1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坚持每天早、晚进行桶边指导,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厨余垃圾分出量达到1011吨/日,增加近10倍。48个涉农街镇、606个行政村、7387个自然村全部开展垃圾分类,实行农户初分+保洁员上门分类收集模式,覆盖农户67.2万户。
全市配备分类收运车辆2800余辆,全部涂装垃圾分类标识,实行“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分类收运。建成垃圾分类信息平台,1500多名收运人员到小区“打卡”收运,分类运输车在线监控。
半年来,建成运行江南、江北、城南三个市级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和溧水开发区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开工建设栖霞餐厨厂、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650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950吨/日。垃圾分类回收分拣设施在“一区一中心”、涉农街道“一街一站”基础上,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的回收、分类和转运。
让垃圾亭房顺利落地;让市民愿意分、积极分;让分出的垃圾在中端收运有衔接、末端处理能闭环……南京各区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持续攻坚——
玄武区
为确保垃圾分类取得成效,玄武区垃分办组织各街道以发放一封信等形式做好上门入户宣传,累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利用小广场、小剧场等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达160余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推进477个居民小区集中收集点改造,共建设分类集中投放点773处,并全部完成撤桶并点工作,小区分类收集点覆盖率到达100%,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以上。全区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874名,每天分两个时段开展常态化桶边宣传指导、开袋检查等工作,引导居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督促环卫公司开展分类收运;截止到4月底,玄武区今年累计收运可回收物20.19吨、有害垃圾4.04吨、厨余垃圾9275.77吨,厨余垃圾收运完成率达到107.62%。
秦淮区
全区666个居民小区、2258家规模以上单位全部开展了强制分类,所有小区撤桶并点、分类集中投放,各街道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员、志愿者到小区现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分类意识显著提高,小区厨余垃圾日收集量从去年11月初的7吨提高到115吨左右。完成457个小区共841个垃圾分类收集点提升改造,今年6月,将完成所有小区提升改造任务,小区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
秦淮区建立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分类收运专线,配备有害垃圾收运车21辆、厨余垃圾收运车82辆、餐厨垃圾收运车25辆、大件垃圾收运车22辆。改造完成朝西街、双桥门两座厨余垃圾中转站,对全区前端厨余收运车辆进行中转。建有区级餐厨垃圾、绿化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四处,基本实现各类垃圾从投放到处置全流程分类。
建邺区
为落实《南京市可回收物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邺区率先建立“点—站—中心”三级资源回收体系垃圾分类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
——前端收集一站式。采用“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方式,引导居民在家和单位将可回收物能分尽分,通过垃圾分类小程序线上预约或线下交投的方式,由分类回收平台上门回收或站点服务,实现前端收集全种类一站式服务。
——循环利用一条链。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模式,畅通“点—站—中心”循环利用渠道,建立投放收集、清运中转、分拣利用全链闭环体系。
——智慧监管一张网。运用区智慧环卫信息平台,实时动态掌握可回收物物流动向,实现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后端资源化利用数据可追溯,实现可回收物分出率统计及数据分析,实现全流程监测可控。
截至目前,建邺区344个小区已建成997个收集点,另有43个收集点在本月底前全部建成投用。该区累计建立了16条“公交化”收运路线,全区已配备直运、转运车辆46辆(家庭厨余垃圾车20辆、其他厨余垃圾车5辆、餐厨垃圾车21辆),16个垃圾中转站、4个大件垃圾分拣中心、4个有害垃圾存储点、13个厨余垃圾分散处理设施均正常运行。该区同时试点物业负责垃圾分类工作运行管理模式,全区6个街道中有4个街道启动移交工程,累计35个小区移交物业进行管理。
鼓楼区
鼓楼区把握区域特点,坚持高位推动、高频调度,压实各方责任,全面落实宣传、督导、设施、收运“四个到位”。
据介绍,鼓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常委会定期调度,区主要领导每周调度,区分管领导每日调度,有力调动街道、社区、物业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提高实效。
该区发挥机关多、学校多等优势,借力党建平台,与驻区单位协作联动。搭建学校—学生—家庭互动体系,小手拉大手,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局面。
针对高层楼宇难题和邻里矛盾,强化“四位一体”会商机制,寻求最大共识。通过调整清运时间、提高收运频次、打造“视觉走廊”等手段,有效钝化矛盾。
目前,鼓楼区已建成收集点1204个、分类收运专线30条、餐厨垃圾处理站1处、小型分散就地餐厨处理设施12处、厨余垃圾中转站1处、生活物品分拣(储存)中心1处。
栖霞区
按照“全区域覆盖、全媒体展示、全角度宣传”的思路,栖霞区成立垃圾分类专班队伍,通过示范引领促百花齐放,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设置公益广告1300余处,开展宣传活动420余场次。
完善的分类设施是推动垃圾分类的关键。截至目前,栖霞区901个收集点实施提升改造,新建已投运2座厨余垃圾中转站(日转运量110吨),年内将实现餐厨废弃物处置厂(日处理量200吨)投用、区级有害垃圾暂存点建成,在现有3座分类回收中心基础上,还将力争开工建设区级大件分拣中心。
推动垃圾分类,栖霞区严格落实调度制度,区领导每月调度,部门每周调度;严格落实专班机制,现有区、街及社区等各级专班人员732人;强化部门联动机制,推动了11个部门建立常态化工作联系;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充分压实工作责任不“断档”。分类过程中,还充分用好考核指挥棒,区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用于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另外,还实施强有力的执法保障,《条例》实施以来,累计开展普法宣传114场次,执法核查“六必查”2256次,执法办结案件140件。
雨花台区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雨花台区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管理。
亭房建设进入收尾攻坚阶段。全区目前已有216个居民小区建成垃圾分类亭(房)共516座,且全部投入使用,投用率达86.1%;另有32个小区在建垃圾分类亭(房)48座。6月底前全区251个小区垃圾分类亭(房)全部建成投用。厨余垃圾规范化收运超九成。配备专业化收运车辆39台,规范收运覆盖238个小区、16个农贸市场,专业化收运率达到91.4%;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约87吨,超额完成市下达指标。计划5月底前淘汰厨余三轮收运车,实现厨余垃圾专业化收运全覆盖。
超六成单位餐厨垃圾实现专项分流。全区现有餐厨垃圾产生单位1528家,目前已有1415家委托专业收运公司实现分类收运专项分流,专业化收运率达到65.12%。计划6月底前专业化收运率达到92.6%。
建好用好桶边指导员关键群体。为做好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雨花台区、各街道、社区每月分片组织指导员岗位能力培训,提高履职能力技巧;筹划组织最美指导员评选,对指导员群体作用和贡献进行肯定,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1200多名桶边指导员守岗尽责、默默奉献,用责任和热情带动身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监督员,更要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在推进垃圾分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江宁区
江宁区采取四分类、“2+2”的垃圾分类模式,通过打造“党建示范点”、勾画“绿色线路图”、布局“减量综合体”以及编织“智慧管理网”四项创新举措,狠抓分类投放、运输、处置等关键环节,重点推进居民小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厨余垃圾一体化收运、一街三站提档升级以及智慧化监管等工作。累计建成垃圾分类收集点(含农村)2316处、生活垃圾转运站25座、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10座、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33座,配备四色清运车500余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体系,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5%、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1.75%、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省级垃圾分类先导区。
浦口区
《条例》实施半年来,在浦口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协同配合下,执法部门全力保障下,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分类收运体系稳步优化。建设分类集中收集点223个,分类收运专用车辆92辆,严格按照“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优化时间安排、建立收运专线,推行“公交化”收运。通过“抓中间,促两端”,实现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
线上线下持续发动宣传。成立了一支2170余人组成的垃圾分类小V志愿服务队伍,并组建一支服务宣讲队,通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和分类培训。
不断完善考核体系,持续开展执法。严格按照“一排摸、二宣传、三警告、四处罚”的渐进方式,集中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活垃圾乱倒偷倒、餐厨垃圾混投混运等违法行为。自《条例》实施以来,共办理垃圾分类执法案件579件,发出整改通知书581份,行政处罚告知书472份,罚款金额30.96万元。
六合区
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六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突出源头减量,落实部门职责,强化工作联动,开展扫楼入户宣传,落实物业主体责任,截至今年5月,全区日产其他垃圾近500吨,餐厨余垃圾日分出量约110吨,分类初显成效。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做好四项工作——
落实专项资金保障,全面保障城区范围餐厨和厨余垃圾收集,打造6条厨余垃圾、10条餐厨垃圾专线,对城区范围122个居民小区和523个餐饮单位实行定时上门收运。
突出设施规划先行。在全市率先将分类收集点建设纳入规划源头,先后完成对恒大、荣盛、大华等地块近40个分类收集点的源头审批,并督促开发商对在建小区分类收集点进行补建,变政府单方投入为政府、企业双方共同参与。
强化习惯从小培养。联合区教育局启动“小手拉大手”主题实践活动,向全区幼儿园小朋友、1—3年级小学生共35241人发放垃圾分类记录本,以指导员在记录本上贴印花的方式带动家庭参与分类,每月、学期、年分别由社区、学校、区垃分办联合区教育局进行表彰,通过全民监督提高源头履职质量,活动启动2周内发放印花20.77万张,全区日均厨余垃圾增加近10吨。
积极强化设施建设。年内建成区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先后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占地5200平方米)和区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中心(日处理能力50吨),对全区餐厨垃圾和城区大件垃圾进行集中处置,大件垃圾实现线上线下预约回收。截止到2021年4月,区大件中心累计收到1392起各类预约,其中平台预约640起,均已经完成上门服务。
溧水区
来自溧水区城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区146个小区共337个收集点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每个垃圾房均配备督导员负责宣传指导,居民小区强制分类做到全覆盖。全区84个行政村、898个自然村全部开展垃圾分类,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保洁员每天两次到农户家中现场检查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做到“检查在点位、督导在点位、宣传在点位”。目前,农户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5%以上。
为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溧水区已建成洪蓝、白马、开发区、和凤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和天山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按照垃圾“四分类”的标准,目前该区所有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
为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溧水区城管局与饿了么、美团外卖达成垃圾分类宣传联盟,成立饿了么、美团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两支分队。穿梭在溧水区街头巷尾的500多名外卖送餐员变身成为流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形成垃圾分类宣传“蒲公英”模式,让垃圾分类这颗文明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不断地传播扩散,让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
高淳区
以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关键节点,高淳区全速推广“三定一督”,全力提升分类收运,全面完善分类处置,营造全员参与氛围,助力垃圾分类新时尚。
“三定一督”提档扩面。在118个城市居民小区实行“三定一督”分类投放模式,配建完成垃圾分类房195座,招募指导员309人,小区垃圾分类基本实现100%全覆盖。
收运能力稳步提升。配置餐厨(厨余)收运车20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运车18辆,统一收运标识、明确收运路线和标准,垃圾分类收运网络基本构成。
处置体系不断完善。50吨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高效运转,13座厨余垃圾处理站稳定运行,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和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建成投用,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平台启动运行,垃圾分类闭环处置体系基本健全。
宣传引导持续发力。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1727人,组织志愿活动112场,开展主题活动750场,入户宣传16.19万户,人人参与氛围逐渐浓厚。
江北新区
2020年11月1日以来,江北新区深入结合实际,统一推进收集点建设与运营,不断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全面提档升级设施体系,营造全员参与氛围,助力垃圾分类高质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统一推进收集点建设与运营——江北新区加快覆盖7个街道200余个住宅小区收集点建设的进程,统一协调江北公用、各街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收集点建设与运营由南京江北新区公用资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目前已在272个小区完成1011处收集点建设,其中一类收集点593处,二类收集点418处,另有34处收集点在建;已在245个小区投运收集点数量961处,收集点投运率达到90%。由江北公用招募指导员2742人,经过培训后安排在各收集点参与管理运营。
不断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建设——新区范围内共有各类收运车辆271辆,其中其他垃圾清运车173辆,厨余垃圾清运车34辆,餐厨废弃物收运车32辆,可回收物清运车18辆,有害垃圾清运车7辆,大件垃圾清运车7辆,各类车辆统一收运标识、明确收运路线,构成新区分类收运体系。
全面提档升级设施体系——各街道餐厨余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完成改造工作,配备车辆识别、自动称重、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完成市级垃圾平台对接,各类数据、视频均能正常上传。垃圾分类处置终端全面升级。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江北新区已招募1700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组织开展志愿活动100余场、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000余场;开展入户宣传达37万余户,全员参与氛围逐渐浓厚,居民分类意识基本形成。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