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分类进万家 追逐新时尚 > 相关资讯 >


分类小桶挪进院 收运处理全闭环

发表时间:2021-04-14 09:27

两分类小桶从围墙外移到围墙内会有什么效果?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尝试让人们看到了可喜变化——村庄颜值进一步提高,农户分类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据悉,多管齐下,这里垃圾分类的正确率已由原先的20%—30%提升至60%—70%

居住着1万多农户的八卦洲街道是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试点街道,4年前开始探索分类,当年就给每个农户配置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分类收集桶,均放置在农户院门外,每天由收集员挨家挨户收集后再进行转运。“由于长期风吹日晒,小桶破旧老化,加之猫狗扒咬,作为宣传载体和转运载体的‘小桶’竟然成了影响村庄环境的‘新垃圾’。”八卦洲街道城管科科长刘勇昨天介绍,为改变这一现状,街道想了不少办法,去年开始在全洲推广“小桶入户”工作,将分类桶由院墙外移至院墙内。

一小步挪移,迎来大变化。“以前总觉得反正收集员会进行二次分拣,在家随便分一下就投了;现在不一样了,垃圾桶到了围墙内就是自家的设施,收集员每天面对面来检查,又都是老熟人,哪好意思让他们再动手呢?”外临村东一组村民李其全说。

记者在李其全家采访时,正遇上沿村收集垃圾的收运员许家财。他每天负责180多户农户的垃圾收运,“此前二次分拣耽误相当长的时间,完成一次收运要好几个小时,现在至少节约了1/3时间。”

想办法提高农户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八卦洲街道还探索“熟人督导”模式,聘请本村口碑好、善沟通的人员充实到收集员队伍,让每位收集员都是片区“熟人”。他们变身“收集+宣传+督导”的兼职能手,对农户家庭信息、作息规律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的农户上班时间早,他们就会早点入户收运;有的老人年纪大分不清,他们上门帮着分。”八卦洲街道主任俞朝晖介绍,“定时定点+预约收集”模式覆盖大多数、照顾少部分,每天两次上门收集,确保大多数农户垃圾及时收运。同时每家每户发放片区收集员联系卡,对在规定时间段未能投放的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约定时间开展上门收集,做到灵活调配,不丢一户、不落一桶。与此同时,实行互评、互查,村级、街道、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每月开展不少于4次的入户跟踪考核,并制定收集员绩效考核细则。村民小组长作为片区监督员,年终绩效直接与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挂钩。

“以前是‘街道干,群众看’,现在大家意识到分类的好处,看到了分类后村庄环境的变化,尤其分类桶入户后,自觉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强,分类正确率也就越来越高。”刘勇说,垃圾分类的正确率已由原先的20%—30%提升至60%—70%

越来越完善的分类模式,对后端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悉,这里“户分类、村收集、街运输、站处理”的分类体系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完全闭环,每天街道内产生的5吨厨余垃圾和1吨左右的餐厨垃圾全部就地资源化利用,由街道内一家肥料厂处理后还田。

市城管局环卫处主任科员孙秋阳介绍,我市目前有18个省级垃圾分类试点街镇、2个国家级示范区(高淳区、溧水区),全市48个涉农街镇、571个行政村、7377个自然村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有7个区级大件垃圾贮存分拣中心、82座中转站、113座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209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11个有机垃圾处理站点、6824个行政村(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点(亭);并建立起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员队伍,配备电动收运保洁车3831辆,保洁员每日上门进行分类收集,共覆盖约90.3万户,确保村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