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一“分”成社区新风尚
11月1日起,《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记者走访玄武区多地发现,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一座座功能完善的垃圾分类亭房已布点在小区各个角落。居民自觉投放、社区及时监督、物业尽责管理、环卫闭环清运……垃圾分类的“文明之花”已在玄武蔚然成风,“分”出了社会治理的大格局。
居民分类、投放正确率越来越高
“厨余垃圾放到这个绿色桶里,丢完后袋子拿出来放到黑色桶里。”11月1日上午9点刚过,家住玄武区锁金村街道岗子村63号的居民欧阳银来到小区垃圾分类房,正确投放了自家产生的垃圾后,还热心地为丢垃圾的邻居作指导。
欧阳银今年77岁,提到垃圾分类,她却不陌生。“我从几年前起,家里就放了几个垃圾桶,分别放不同的垃圾。”欧阳银说。随着小区垃圾分类房建设工作推进,她也成为垃圾分类推广的志愿者之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玄武最早一批撤桶并点做垃圾分类的小区,岗子村63号垃圾分类房设置了4类、7个投口,点击按钮即可开启箱门投放。站房外的LED屏幕上,循环播放有垃圾分类知识,投递区还配备了洗手池、空调等。
科技为“翼”助力全闭环清运
“分”很重要,“分”完后的处理同样是关键。“岗子村63号垃圾分类房开放时间为上午7点至10点、晚上6点至9点。”据紫鑫城社区书记王莺介绍,为避免垃圾堆积,在垃圾停止投运后,环卫人员将及时进入小区,对已投放垃圾进行分类清运。
记者自玄武区城管局获悉,目前,玄武环卫作业公司共配备厨余垃圾收运车4辆,可回收物收运车5辆,有害垃圾收运车4辆,其他垃圾收运车66辆,并建设有厨余垃圾转运站2座,而这一数据还在逐步增加。
“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回收再利用,玄武已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玄武区城管局局长徐锴说。这一“闭环”中也不乏科技元素的助力。投放后智能积分的垃圾亭房,提高了居民投放的积极性;玄武还在部分垃圾分类收运车上试点安装了带GPS的实时称重系统,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垃圾分类推进社会共治新格局
“自从小区建立了垃圾分类投放点后,垃圾满溢、乱投乱放等现象也减少了。”垃圾分类以来,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康定里社区书记申镇切实感受到了小区的变化。据统计,这个上世纪90年代末建设的老旧小区,如今居民垃圾投放正确率已高达九成,小区环境也得到了整体提升。
从居民议事共商垃圾分类亭房的选址,到物业、社区等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多元参与,以及居民乐享垃圾分类的成果,玄武区垃圾分类的“一小步”,也折射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格局。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