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机关大院垃圾分类试点成效显著 厨余垃圾1个月减量超5000公斤
昨天下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人员袁立子拎着一个蓝色布袋,来到楼下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布袋里堆放着几天来存积的纸箱、废纸等办公用品垃圾。他刷卡开门,将布袋放好等待保洁人员清点回收,然后扫码取出另外一个蓝布袋供办公室使用。自今年6月该局办公楼被定为全市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先行先试”试点以来,袁立子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已很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分类。
记者在楼内看到,每一间办公室内都有一个套着蓝色布袋的铁架,用于投放办公垃圾。“我们现在各种垃圾都有投放的地方,而且都要做到分类投放。”一位办公室人员告诉记者,例如,水房里专门设置了一个小桶,用于投放茶叶、果皮类垃圾;每一层楼道都撤除了过去的大垃圾桶,改为一个小型的“其他垃圾”分类桶,只能投放污染的纸张、灰土、塑料袋等。至于其他类型的垃圾,则需要到1楼大厅定点刷卡投放至厨余、可回收和有害垃圾桶内。每次刷卡投放,个人会进行积分,其投放的垃圾也会自动称重,包括视频记录。如发现投放错误,可通过视频回放查找整改。因为倡导绿色办公,纸张都是两面使用,用多用少最终都作为考核依据,并禁止使用一次性杯子。
“以前吃完的餐盒可能直接就扔到垃圾桶或厨余垃圾桶内,现在不行,盒子要与剩饭剩菜分开投放。虽然麻烦了些,但适应就好,也真正体现了分类的意义。”袁立子表示。他当日投放的办公垃圾,布袋上的二维码记录着处室信息,因此其重量、投放是否规范,都可以追溯。接下来,与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发布后,将对每个人形成倒逼机制。这些布袋每次清空后,可以不断循环利用。
据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陈荣介绍,整个市级机关大院垃圾分类实行“6+1”模式收集,即全院分设6个收集点和1个归集点。过去虽然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但是垃圾是否放对了地方、总量上是否有减少,缺乏一套监管体系。通过智能化的收集点设置和视频监控的管理,可以做到信息化、数字化,让垃圾源头减量看得见,尤其是餐厨垃圾管控,有效控制了餐桌浪费。记者在厨余垃圾收集站的月单上看到,机关大院食堂3000人用餐规模,8月份厨余垃圾收集量为35228公斤,到9月份只有29840公斤,减量15%。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