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到末端 建成全链条处理体系
在高淳,已形成了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垃圾处理体系。通过潜移默化的多形式激励引导,高淳的城区和乡间,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在“闭合式”的管理下,高淳城乡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
源头分类,垃圾“四分法”渐成生活习惯
每天产生的垃圾如何分?在高淳,城区和农村的方法各有不同。城区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四分法”分类,农村则是“两次四分法”。
为鼓励城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高淳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公司化操作。日前,在该区凯金广场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居民们纷纷提着按“四分法”分好类的垃圾,来称重积分,再到兑换点换取生活小物品,让垃圾“物尽其用”。“通过垃圾分类我已经兑换过垃圾袋、肥皂不少物品了。”居民赵大妈得意地说,现在垃圾分类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在家里她就用四个垃圾桶分别装不同的垃圾。“刚开始觉得麻烦,后来渐渐习惯了,不分反而不舒服。”
除了城区居民经激励引导日渐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在高淳的乡村,垃圾分类也同样成为村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走进该区固城街道蒋山社区的吴家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屋舍、干净整洁的道路,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个有着160多户的村庄里,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一黄一绿两个垃圾桶,分别盛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
为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高淳在乡间推广可烂垃圾(湿垃圾)和不可烂垃圾(干垃圾)“二分法”,由于方法简便易知、简捷易行,村民们踊跃参与,垃圾分类很快在乡间普及开来。村民们将垃圾“二分”,保洁员上门集中收集,再由分拣员做二次分拣,经过“两次四分法”后,才会转至后续处理环节。
“自从垃圾分类后,村民们都不随便倒垃圾了,为我们保洁员减轻了不少负担。”52岁的吴家村保洁员何秀珍如是说,现在村里根本见不到裸露在外的垃圾堆,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截至目前,高淳在乡间已累计配发分类容器近24万个,配备分类分拣员1259人、分类督导员542人。
中端收运,专用车辆分类运走避免混装混用
垃圾在经过几轮分类后,若还是由一辆垃圾车运走,分类就只是徒劳。为避免此类问题,在高淳,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会由专用车辆定时分门别类地运走。在“闭环式”垃圾分类运作下,基本避免了混装混用,调动了居民自主分类、自助投放的积极性。
据介绍,高淳对各类垃圾实行专项分类收运,制定了4条餐厨(厨余)垃圾收运路线、2条可回收物收运路线、2条有害垃圾收运路线。同时为便于识别,该区对各类型垃圾清运车辆的样式、图案、色块及宣传标语等标识进行了规范统一。目前,已有近百辆垃圾分类收集车更新到位。
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高淳区在68个无物业的开放式小区布置了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废旧衣物的回收容器,方便居民投放。
在乡村,村民们分好类的垃圾,由保洁员逐户上门收集,送至就近的垃圾“收集亭”,再由各街镇配置的大型垃圾分类清运车定时到站收运,送至镇级有机垃圾处理中心、分类分拣站、村级阳光堆肥房和焚烧发电厂,进行分类处理。
高淳乡间“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运模式已逐步形成。据统计,目前该区在乡村已累计布设集中归集点1125处、公交化收集亭852处,配置上门收集车1096辆、镇级分类收集车179辆。
末端处理,设施设备齐全垃圾可就地消化
垃圾的末端处理需要仰赖科学先进的处置设施和设备,经过多年推进,高淳的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建成,垃圾处理的全链条得以闭合。
8座垃圾分类分拣站、10座有机垃圾处理站、14座村级有机垃圾处理设施,全区有机垃圾处理能力达35吨/日,现如今的高淳,基本实现了乡村有机可烂垃圾不出镇村处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去向明确的目标。特别是今年底刚投入运行的总投资1000万元、日处理量5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可以集中处理全区城乡的餐厨废弃物。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采用机械预处理工艺,产生的污水、废渣将通过管道输送至光大焚烧厂处理,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补齐了垃圾分类治理的短板。
高淳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也成绩不俗。据统计,该区建成的建筑垃圾临时处理设施,今年1至10月,已累计处理建筑垃圾11.84万吨,生产销售骨料4.22万吨。
据了解,眼下,高淳还在推进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已开工;紧接着还将建成2000平方米的大件垃圾贮存中心。
各类设施设备的继续投建和完善,将为高淳未来的垃圾分类增添更多助力。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