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分类进万家 追逐新时尚 > 相关资讯 >


上海垃圾分类源头末端“齐步走”

发表时间:2019-07-05 09:23

可回收物回收量331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6164吨/日、干垃圾产生量约1.8万吨/日……上海密如毛细血管般的垃圾处理网络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生活垃圾分类后,被一桶桶地装进垃圾清运车,然后在区级中转站分类压缩,被转运至码头后再压缩进集装箱,接着,乘坐专业船舶汇聚到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开始专业处置“旅程”。

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各城市在推进垃圾分类中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到底是先推进前端分类再建设末端处理设施,还是先建设末端设施再推进前端分类?记者采访发现,上海采取了源头分类和末端设施建设完善齐头并进的方式,湿垃圾就地、就近、集中相结合的分类处理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在静安区汉中小区,一袋生活垃圾的专业处置要经过6站“旅程”——

第一站,居民在家中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然后在早晚规定时间内投放到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第二站,环卫企业密闭的干垃圾清运车、湿垃圾清运车,按照设定线路一个个小区分类收运;

第三站,2.5吨、5吨、8吨的清运车将垃圾运往昌化路上的上海静安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这是一个区级中转站,里面设有4个干垃圾卸料池和2个湿垃圾卸料池,装载两种不同垃圾的清运车依次驶入对应的泊位进行倾倒,接着压实器大力压缩垃圾,再装进载重20吨的清运车;

第四站,大型清运车将垃圾运往位于宝山虎林路码头的垃圾中转基地,在那里,垃圾被“打包”到一个个大型集装箱内;

第五站,吊机将集装箱装上专门运送生活垃圾的船舶。这些绿色动力船舶每船载重数百吨,一次可运送几十个集装箱。通过水路将生活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厂,高效集约,也是上海特色;

第六站,生活垃圾抵达终点——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垃圾处理厂,承担着上海70%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

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上海的湿垃圾分出量不断增长,它们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记者采访获悉,一是由生活垃圾处理厂先将湿垃圾粉碎后提取油脂供再利用,然后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最后沼气用于发电,残余的沼渣被送入焚烧炉焚烧处理。还有一种方式,是将湿垃圾投入生物处理机,通过烘干、粉碎、微生物发酵等工艺流程,制成可供绿化用的肥料。上海的一些园区、街道和单位就是购置了小型生物处理机,就地、就近将湿垃圾“变身”为绿化肥料,普遍实现湿垃圾减量90%。

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及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2.4万余吨/日。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今年将开建8座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到2020年,上海将改造完善1.7万个垃圾厢房,改造41个中转站,增加180个湿垃圾专用集装箱,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7000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政府,参与者众多。在一定阶段,分类又混运的情况难以避免。“现在需要做的是,大家都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相互推诿和指责,各负其责,把自己在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这件事情总会有解决的一天。”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