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分类进万家 追逐新时尚 > 相关资讯 >


社区“主战场”这样打赢垃圾分类攻坚战

发表时间:2019-07-03 14:35

随着上海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有关“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的段子也在网络上流传。不过,记者在上海走访社区时发现,自我调侃要被“逼疯”的上海人,在接受采访时透着满满的骄傲和自豪。是什么原因,让“麻烦”的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市民自觉遵守的城市文明准则?

2日上午,记者在静安区绿化市容局拿到一册《静安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收运管理白皮书》,里面主要包含《静安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实施细则》《静安区“不分类不收运”操作规程》《静安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示意图》三部分。“6月29日已经向社会公开发布了《白皮书》,这是依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的区一级的具体操作守则。”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党工委副书记齐士勇说。

有立法、有工作制度设计,垃圾分类做得到底好不好,就要看基层社区这个“主战场”。去年4月起,天目西路街道就陆续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在上海市处于领跑位置。聊起一年多来的垃圾分类工作,天目西路街道绿化市容所所长王秋萍颇有心得: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物业和业委会“四驾马车”紧密配合,党员示范引领效果显著,广大志愿者面对面宣传指导最关键,3个月居民基本能养成自觉主动、良好的分类投放习惯。

天目西路街道在实施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之前,重点做了两件事:各社区居委会干部、住宅楼的楼组长、志愿者一起上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平均每户面对面交流3至4次,尤其是发放的告居民书,必须要有住户签字返还回执,确保百分之百的知晓率。与此同步,街道对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培训,并且还组织了书面答卷和游戏互动两项考试。“考试80分以上的才能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王秋萍说,所有志愿者统一配发绿色马甲并持证上岗。

在该街道汉中小区垃圾投放点,志愿者周建卫、唐克瑾正在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这个建于1995年的动迁回搬小区住着1049户居民,去年8月至今,实施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已有11个月。

“现在居民都能主动参与,分类准确率也达到了95%以上。但刚开始真的很难,相当一部分人不理解、不支持。”唐克瑾坦言,自己退休前从事财务工作数十年,工作体面、人际关系简单,她听到最难听的话、赔了最多笑脸的,就数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这近一年。“湿垃圾这么脏还要开袋倒啊?”“你吃饱撑的,管我怎么投垃圾啊?”“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听你的?”……无论怎样的责难,唐克瑾都笑脸相迎,耐心解释。

“我们志愿者服务都是企业化管理。”周建卫给记者看了一份上岗执勤考勤表,汉中小区15名志愿者,每天上午7点半到9点、晚上6点半到8点轮班上岗,每个投放点两人。“刚开始有的不会分、有的不肯分,我们就亲手帮他们分。一次、两次,到第三次居民都不好意思了,自觉主动开始分类。”周建卫说,寒来暑往,志愿者近一年的辛勤付出,居民们看在眼里、深受感染,如今全小区居民都主动分类,志愿者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轻松。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车辆密闭运输,垃圾房旁活跃了20多年的苍蝇现在没有了,而且很多垃圾可以资源再利用,感觉自己为社会作了贡献。”汉中小区居民李连扣的感受朴素而真实。

像周建卫这样的志愿者,在天目西路街道共有1000多人,他们绝大部分为退休人员,也是分布在各个小区的楼组长、居民骨干。“整个志愿者队伍中,党员约占65%。”王秋萍说,党员示范引领、志愿者长期坚持服务,成为推进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剂良方。

记者深入多个社区采访发现,尽管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收集容器、收集站房的投入和建设,投放点位、投放时间的设置等都采取“一小区一方案”,因地制宜人性化推进,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联合对居民全覆盖宣传,广大志愿者分类投放现场指导检查,是上海全市推行强制垃圾分类的一大保障。

“我们会有半年的过渡期,到今年年底,静安区所有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必须达标。”齐士勇说,届时如果检查发现未按要求分类投放且不改正,无论单位还是居民都要被处罚。未来在上海,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还将直接与信用体系挂钩。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