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分类进万家 追逐新时尚 > 典型案例 >


栖霞区科学打造垃圾分类“闭环“体系

发表时间:2022-05-06 15:40

一是密集布局投放设施,实现“方便投”。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工作,在较好条件的小区,全力推进亭房落地工作,加强智能化手段运用,持续提升亭房综合功能,为居民带来良好的投放体验。目前,已在全区384个居住小区建成亭房841座,在改善小区生活环境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生活垃圾前端收集难题。针对老旧小区的不同情况,在28个小区灵活设置“规范化桶点”87个、流动收集点11个,更加方便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在4个小区试点“图灵小蚁”智能桶盖,科技助力提升垃圾分类舒适化和智慧化。在25个新建及拟交付小区规划配建垃圾分类收集点68个,有效破解选址难等问题。

二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实现“精施策”。定级412个小区、313家十一大类单位,评定A级小区19个、B级小区307个、C级小区86个,A级单位15个、B级单位235个、C级单位63个。开展争优除差行动,在全区选取重点垃圾分类差级小区和单位,制定整改方案,精准除差。开展微风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微改造、微宣传、微奖励”,加装洗手池684个、破袋器75个、空调398台、除臭装置331个、灭蝇灯518盏、垫脚台11组、脚踏板64个、防滑垫242个、遮雨棚184个,摆放绿植2000余盆;开展小区广场活动622次,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布袋3600个、宣传品6000余个、宣传手册24万份;举办积分兑换活动3196次,积分兑换户数15万余户。

三是科学规划分拣站点,实现“集约存”。扎实推动垃圾分类网络、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全面加强生活垃圾分拣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1座区级大件垃圾分拣中心(依托龙潭街道分拣站)、7座街道分拣站,对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废弃物进行分拣打包、集中收运。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积极推进有害垃圾暂存云仓设备数字化建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监管,有效解决了有害垃圾超期存放、全流程追溯难等问题,促进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四是规模升级转运设施,实现“高效转”。新增厨余收运车34辆、餐厨收运车17辆,规范生活垃圾电动收集车车型、编号、标识293辆。在7处道路街巷(马群街道马群新街,西岗街道的临湖北街,龙潭街道的龙韬路、龙岸路、江畔人家街面、营防街面,燕子矶街道燕春路)实施沿街流动收集试点。开展中前端收运计量试点清运车3辆,设备运行工作正常。新改建2座厨余垃圾中转站,日转运规模达120吨,广泛运用环保“车、厢”无缝对接技术,有效避免卸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大力推进转运站点整合工作,持续优化大型转运设施建设布局,推动“小型化、分散化”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

五是加快建设处置终端,实现“全量处”。针对全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依托《栖霞区环卫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栖霞区餐厨处置项目建设(日处理量达200吨),全区餐厨垃圾全量自主处置指日可待。提前做好项目运行对接工作,在开展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分步对各街道餐厨垃圾产生单位进行摸底、签约,全区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全量处置、全程监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来源:南京市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