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用“红色”力量助推“绿色”分类
走进浦口区江浦街道金水岸小区,从大门处往里走几十米,便是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只见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及有害垃圾四类箱体依次排开。在投放时间点内,居民们总是自觉将垃圾带到此处进行分类投放。
连日来,为切实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浦口区以“明珠先锋”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红色”+“绿色”垃圾分类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红色力量推动绿色发展,助推垃圾分类进家入户、见行见效,形成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打造垃圾分类红色“共生圈”,优化绿色发展生态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职责,工作难度非常大。
浦口区城管局党委立足实际深挖党组织和党员资源,积极推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物业党支部、小区党员代表融合,通过亮身份、作表率、勤引导等方式,强化党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从产生者到管理者”的垃圾分类红色“共生圈”。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南京浦诚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60、70、80”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进了浦口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开展以“我是党员,垃圾分类我先行”为主题的垃圾分类督导活动。在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房门前,化身“分拣引导员”,做好分类宣传引导工作;在小区物业中心门口化身“宣讲员”,推行现阶段试点小区实行的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机制,呼吁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这股新潮流里来。
“我们紧盯260个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垃圾收集房(点)配建等任务指标,细化‘责任书‘时间表’‘路线图’,做到重点任务有党委管,关键环节有支部盯,突出问题有党员负责。”浦口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以点带面,全区已经分类打造了88个居民小区、10个示范村、7家机关单位、2条餐饮特色街等一批垃圾分类示范样板,为垃圾分类高效推进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打造垃圾分类红色“处置链”,创新绿色发展方式
在江浦街道文昌路上,不少店家、市民都认识刘海英。作为南京浦诚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垃圾清运小组组长,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些收运专线上来回奔波。
为了更好地开展收运工作,刘海英先后实地对文昌路沿街189家商铺垃圾分类基础信息进行梳理,通过分析该路段垃圾收运点位、垃圾成分,入户宣传垃分知识、普及垃分法规知识,顺利推进了沿街店铺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实行定时定点上门分类收运工作。
一直以来,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体系建设,环环相扣,一环脱节,前功尽弃。
为此,在垃圾投放上,浦口区将分类投放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头道工序”,部分党员参与“积分兑换员”,为做好垃圾分类的市民进行称重兑分,按照积分累计兑换相应物品;化身“桶前指导员”负责现场演示,指导居民分类丢垃圾;化身“巡逻督导员”在辖区内巡走,维护辖区环境卫生。在收运处理上,环卫等部门抽调党员骨干组成党员标兵车队,充分发挥党员骨干战斗力,按照“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的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坚决杜绝“先分后混”“混收混运”等现象发生。
据了解,目前浦口区配备生活垃圾清运车84辆,其中厨余垃圾清运车23辆,可回收垃圾清运车8辆,有害垃圾清运车6辆,大件垃圾清运车1辆,其他垃圾清运车46辆。
打造垃圾分类红色“宣传队”,凝聚绿色发展合力
赵爱民是南京浦诚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分类项目部负责人,在小区垃圾分类初期工作推进过程中,他通过发放调研表格、倾听市民意见,并采取创新投放方式、创新积分兑换、创新预约回收等方法,创新小区垃圾分类参与方式,从而彻底转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推行效果显著提升。
“当前,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不足,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后续工作自然就好推进了。”赵爱民说。
在浦口,这样的“宣传员”不止赵爱民一人。据了解,通过持续招募,全区已建立了一支由党员和群众组成的2319人垃圾分类小V志愿服务队伍,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为全面培树绿色环保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小区,党员们通过向居民发放宣传单、宣传帽以及环保袋等“小礼物”,热情地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增强居民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全区“大环境”。在广场,党员们通过垃圾分类跳棋、迷你四分类桶模拟垃圾分类投放等“小游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通过游戏互动,强化市民记忆力,破解投放环节的“大难题”。在校园,党员们以“小课堂”的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讲解和互动游戏,进一步增强小朋友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为小朋友带去“大影响”。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