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有个“大胃王”,一天能“吃”100吨
今年7月份,南京市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一期已经试运行,9月底餐厨垃圾处理量已达到100吨/日。
9大主工艺系统 3种可再生资源
据了解,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餐厨垃圾处置终端设施,具有工艺复杂、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场长徐继超介绍:“这个项目占地135亩,总投资8.98亿,项目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处理规模是餐厨垃圾100吨/天,厨余垃圾200吨/天,废弃油脂50吨/天,第二阶段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建成后将在一阶段的基础上再增加300吨餐厨垃圾。项目预计于2020年2月全面建成,届时将达到每天650吨的总餐厨垃圾处理量。”
在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密封的垃圾运输车辆通过地磅系统后,开上主建筑二楼,通过感应门进入投料区。厂区二层,7个可容纳大型重卡的卸料间并排而建,其中前4间为餐厨垃圾卸料间,共有2间正在使用,后3间为厨余垃圾卸料间,目前正在调试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闻不到臭味”是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徐继超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所有卸料间采用双层卷帘门设计,垃圾车进入卸料间后,卷帘门会立即关下进行全封闭卸料。另外周边还有离子送风、植物液喷淋、生物除臭等层层关卡,确保臭味不会外泄飘散。
处理设备不仅“胃口”大,“消化”得也很精细。徐继超介绍,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设置了餐厨预处理系统、厨余预处理系统、油脂处理系统、湿式厌氧发酵系统、干式厌氧发酵系统、沼气净化系统、沼渣脱水及干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除臭系统等9大主工艺系统,对食物残余、废弃食用油脂、厨余垃圾3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餐厨垃圾要先经过预处理,将金属、石头、蛋壳、骨头等杂质分离;剩下的有机物料制成浆液,进行厌氧发酵;最后将产生沼气、毛油、再生水3种可再生资源,用于沼气发电、制作生物柴油等。
全自动化预处理
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分控室里,大屏幕上的数据在不停地变动跳跃,值班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紧盯屏幕,监控着预处理车间的运行情况。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技术运行主管李梦慧告诉记者,预处理车间为全自动运行,每一个环节的工艺参数都可以在分控室的大屏上实时观看。机器运行出现问题就会有报警器进行提示,告诉工作人员哪块区域出现什么运行状况。如果是远程调控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工作人员在分控室里调节数据就可以直接解决。如果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就会派专业人员去现场查看处理。
透过三楼的玻璃窗,可以看见餐厨垃圾预处理车间的运行情况。虽然是处理垃圾的车间,但是却看不见一丁点垃圾,餐厨垃圾在全密封的罐体、管道里分步骤处理,基本上不需要工作人员干预,只需巡检人员定时对设备进行检查。“其实我们可以把预处理系统看做成一个人。餐厨垃圾进入卸料间就像是食物进入人的口腔,吃东西肯定要嚼碎,这一步就是系统中的破碎;嚼碎之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到胃里,其中食道就相当于是运输系统,胃就是营养发酵系统;营养发酵系统将有用的物料转化为能量,没用的就排泄出去,我们的能量就是沼气、再生水和毛油,没用的就会运到焚烧厂焚烧处理。”徐继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介绍了餐厨垃圾的预处理过程。
餐厨垃圾与厨余垃圾有不同的处理工艺
“餐厨垃圾主要是指餐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餐饮剩余物以及后厨的果蔬、肉食、油脂、面点等加工过程废弃物,这类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油脂、盐分含量高、易腐变发酵、发臭的特点。而厨余垃圾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当中丢弃的果蔬、食物下脚料、剩饭剩菜、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农贸市场、果品市场垃圾也属于厨余垃圾。”徐继超告诉记者,相比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以生料为主,盐分、油脂含量较低。
“由于餐厨垃圾成分和厨余垃圾成分不一样,所以采用的处理工艺也不一样,其中餐厨垃圾主要是餐后带油垃圾,采用预处理+湿式厌氧发酵技术;厨余垃圾主要是菜叶等餐前垃圾,采用预处理+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发酵结束后将从管道输送至固液分离车间,液体进入水处理区,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厂区冲洗和绿化浇灌;气体进入脱硫净化区,生成沼气用于内部供热的燃料;分离出的干化固体残渣外运焚烧。整个过程中,除臭管道和送风系统确保厂区内外空气不受污染。”李梦慧解释道。
徐继超表示,未来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的建成,不仅能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还将为我市推进垃圾分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餐厨垃圾具有成分复杂、易腐烂变质、含有强烈感染性的致病菌和有毒有害成分的特点,如果随意倾倒,会增加城市污水管网负担,造成地表水和周边环境污染。如果没有集中收集处理,由养殖户回收直接用来喂猪,或由不法商贩将餐饮垃圾转换成地沟油,最终回到餐桌,危害大家健康。而餐饮垃圾厂将剩饭菜变成沼气和毛油,真正垃圾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来源:南京市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