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939/2021-21514 | 信息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媒体评论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21-03-11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媒体解读:迈过“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这道坎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垃圾分类;南京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南京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四个多月,情况怎么样了?据悉,当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形成,小区垃圾总体投运率95%,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区收运“打卡率”较低、中转站超负荷运行、末端处置存在缺口等。近日,市领导专题调研这项工作时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总体上仍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习惯养成仍任重道远”。
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有个说法是“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其实没那么绝对。就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来说,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都非常重要。在外部环境上,各个小区的设施配备、管理水平不同;在内生动力上,小区住户的家园归属感、参与积极性不一,这些差异就导致了居民习惯养成有快有慢,不同小区垃圾分类推进的质量有高有低。
垃圾分类习惯养成靠什么?关键是设施不能滞后,管理不能松懈。收集亭房落地再难,也得抓紧拿出可行的方案,哪怕是临时性、过渡性的办法,也比无限期等待、拖延、停摆强。这几个月来,不少小区在推进中遇到了困难,但同类型的难题并没有难住所有人,许多小区找到了自己的解决之道。譬如有的小区因地面上寸土寸金建不了垃圾分类房,就转入地下;还有小区实在腾不出空间建分类亭房,就设置“流动收集点”,用上“流动垃圾车”。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前提是重视问题,确实想解决问题。而是否重视问题、想解决问题,同样体现在管理上。
人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懈怠,行为出现反复,一些小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也有这种情况:刚开始态度挺认真,管得挺严格,渐渐就松了,对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设施损坏了也不及时处理,于是环境变差,进而产生“破窗效应”,让更多居民失去垃圾分类的耐心。小区管理能否保持住垃圾分类的执行强度和惯性,就是这么重要。根据《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我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物业服务企业为管理责任人。现在社区派驻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已经陆续撤出小区,小区物业也得接好棒,继续扛起分类指导的责任,不应让小区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出现落差。
从那些试点较早小区和地方的“成绩单”来看,我们完全应当有信心。南京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几个月里,也涌现出了很多好榜样、好办法,譬如“专业化运作、信息化集成、标准化推进、社会化助力”的垃圾分类“尧化实践”,江心洲街道党建引领、居委会协调、居民自治、物业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等。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学习与创新中保持推进工作的一贯性,相信我们都能迈过“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这道坎,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深入人心。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