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北门附近,记者见到了网上超火的超大号垃圾桶,单个桶高约1.6米、宽1米,容量为240升,约为常规垃圾桶的3倍。在超大号垃圾桶走红期间,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毕竟这么大的垃圾桶,许多人都没见过。然而,当游客亲眼见到了这个显眼又实用的垃圾桶时,也着实被其震撼。
据南京市鼓楼区滨江环卫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滨江区域周边餐饮商铺密集,有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网红”景点,普通垃圾桶难以“招架”大量垃圾。超大号垃圾桶的设置,不仅方便了游客投放垃圾,避免垃圾满溢影响环境,还提高了保洁员的清运效率,从细节处解决了实际问题。
一个垃圾桶的“放大”设计,引来游客和市民纷纷打卡,不仅给南京带来了关注度,也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已不是南京首次因“放大”城市管理设施而出圈。今年年初,南京的“plus版”红绿灯同样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交通信号灯倒计时牌明显很“大”,十分抢眼,网友纷纷建议全国推广。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南京的信号灯还大多使用直径300毫米的灯罩。随着城市发展,交通流量增大,加上南京的行道树以梧桐树为主,枝杈低矮,为确保交通参与者能清晰地看到信号灯,南京逐步将信号灯和倒计时显示器“升级”。“根据国标,信号灯灯罩尺寸有3种规格,南京使用的尺寸为直径400毫米,是国标中的上限。”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某种程度上,网友对超大号垃圾桶的“大惊小怪”也折射出公众对城市治理的刻板印象:决策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渠道有限;问题往往在出现后才进行解决,缺乏前瞻性和预防性措施。南京的实践表明,当城市治理真正从细节出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才能赢得市民的支持和点赞。在这起事件中,“放大”垃圾桶的,其实是城市治理的“显微镜”。
今年以来,南京市开通了两条就医公交专线,实现了患者从“站台”到“院内”无缝接驳,化解了就医“最后一公里”难题,也缓解了医院停车难问题。看似微小的举措,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让城市充满温情。
南京南站是不少游客到达南京后的第一站,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客流高峰期打网约车,常常会出现“人找不到车,车找不到人”的情况。近期,其地下停车场新设置了环境舒适的旅客等候区,大屏上实时滚动车辆入场信息,乘客可随时了解车辆动态,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专属场区设置加智慧化系统,打车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无论是一个超大号垃圾桶、一盏醒目的红绿灯,还是一条便捷的就医专线、一个智慧化的候车区,实际上都是城市对公众需求的回应。
这种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思维——不是简单地遵循标准,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把管理和服务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将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解决真问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个个“友好”设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品质,更塑造了温暖、智慧的城市形象。当城市治理真正做到见微知著,从细节处彰显精度、温度与智慧,网友的“大惊小怪”自然会转化为对城市的认可与信赖。这,便是城市治理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