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口区首个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宣教馆正式建成并启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个垃圾分类宣教基地。
浦口区宣教馆以“跟着垃圾‘趣’旅行,引领分类‘浦’文明”为主题,以数据化、科技化、寓教化的展示手段,打造可听、可视、可触、可感的“四维”教育空间,给予参观者直观、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走进馆内,可以看到,该馆共分为“一看、二话、三学、四助、五做”等五大板块。“一看”是“古往今来看分类”,通过完整的历史时间线,从殷商时期一直到实行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逐步展现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垃圾分类意识和环境保护手段的发展与更新。
在场馆内的创意展示区,我们看到用废钢管、废铁丝做成的自行车造型,再搭配可回收塑料做成的仿真花;还有用纸板、泡沫和玉米棒做成的“航天一号”火箭模型;以及用纸板,黏土、泡沫和玉米棒做成的“小鸟的家”,这些都是可回收物加工制造的用品,契合资源再生的理念。
“二话”是“浦言浦语话分类”,使用更接地气、更有情怀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共鸣感,通过80年代的复古插画,配合浦口流传的方言绝句,透射出一种自然而富有沉浸感的亲切气息。
“三学”是“沉浸体验学分类”,一是互动答题系统,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种类,以问答游戏的形式呈现,从而实现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作用。二是AI体感互动系统,使用了最新的体感捕捉设备,可以实时将使用者投射到电子大屏中,使用者通过动作即可参与垃圾分类的互动游戏,进一步加深使用者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印象与记忆。
“四助”是“志愿服务助分类”,通过对以往志愿服务活动的展示与记录,号召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去,共同创建美丽新浦口。
“五做”是“共创未来做分类”,此板块通过展示各类用废旧材料、再生材料制作的物品,直观的表达了“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从而鼓励和调动起更多人参与到“废物再利用”的活动中。
在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上,全市涌现出了很多勤勤恳恳、耐心负责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当天,市、区城管局分别为优秀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之星颁奖,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为垃圾分类继续作贡献,也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参与进来,一起为改善环境而努力。
浦口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宋杰表示,该区将积极发挥垃圾分类宣教馆引流宣教作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活动,向全体市民宣传科普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宣传的覆盖面。此外积极组织“跟着垃圾趣旅行”教育活动,营造全民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文明小天使等“三小行动”,引导在校学生发挥自觉分类、管好家人、示范引领作用。
南京市城管局环卫处副处长龙瑞告诉我们,三年来,全市通过开展“跟着垃圾‘趣’旅行活动,将这些宣教基地点串成线,近3万人在活动中参观体验垃圾分类全流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接下来,还将对这些宣教场馆进行评比活动,以此鼓励各区做好垃圾分类,助推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成为全市垃圾分类的一大特色亮点,更好地服务市民。